近日,西贝与罗永浩的“预制菜之争”,掀起惊涛骇浪,暴露出预制菜行业定义模糊、价格与品质不对等、信息不透明等诸多问题。这是一场信任危机,更是一次变革契机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?预制菜之争,争的到底是什么?
什么是预制菜?
到底什么是预制菜?早在2024年3月21日,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、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等。
《通知》明确: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,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,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条件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
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
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(水果)沙拉等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;
主食类食品,如速冻面米食品、方便食品、盒饭、盖浇饭、馒头、糕点、肉夹馍、面包、汉堡、三明治、披萨等;
仅经清洗、去皮、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,属于食用农产品,不属于预制菜;
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,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、半成品、成品菜肴,不纳入预制菜范围。
预制菜之争,争的是什么?
此次的“预制菜之争”持续升级,愈演愈烈,归根到底,消费者并非抵制预制菜,而是主张信息透明,明码标价、健康安全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。消费者希望在消费预制菜时,能够清楚知晓菜品成分、制作工艺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等关键信息,从而做出符合自身需求与健康标准的消费决策。
截至目前,对于预制菜,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、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专门的生产标准,这一现状导致市场上的预制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心存疑虑。希望国家出台法律标准,明确规范和严格监管预制菜生产、标识等环节,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,放心享受预制菜带来的便利;
餐饮行业通过预制菜解决了标准化、效率化和规模化等问题的同时,应积极拥抱消费者对于信息透明化的迫切需求,以诚信为本,主动标注预制菜信息,包括预制菜的使用比例、供应商等,让消费者在点餐前就能充分了解菜品情况,自主选择是否消费预制菜;
预制菜是风口,也是大势所趋。预制菜生产商作为这一产业的核心力量,肩负着推动行业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重任。生产商应严格规范生产流程,从源头把控原材料质量,选用新鲜、优质、安全的食材;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控,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技术,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;注重产品创新与研发,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营养需求,推出多样化、个性化的预制菜产品。唯有如此,预制菜生产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。
这场还在持续的预制菜风波,实则是消费者知情权与行业规范发展之争。国家、餐饮行业与生产商皆需行动起来,以法律为基、诚信为骨、创新为翼,让预制菜在阳光下发展。如此,预制菜行业方能破信任危机之茧,化高质量发展之蝶,为消费者带来安全、健康、多元的美食新体验。
